漆扇爆火!
谁懂中式审美到底有多绝!
悄无声息间,又一种“新中式”火成了“顶流”。
轻轻将颜料滴入水中、随手拨开搅散、将空白扇面浸入水中,看着漆料轻柔抚过扇面,留下痕迹,然后捞起,一把独一无二、只属于你的漆扇跃然于眼前。
操作简单,过程却无比治愈,还自带仪式感,漆扇爆火实在是“情理之中”。
漆扇的大规模走红,和扬州的旅游热分不开关系。三月扬州旅游迎来高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为了宣传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在馆内设置了漆扇体验处,结果出来的成品令人惊艳,不少体验过的网友都盛赞其为“在大运河博物馆做出了人生漆扇”。
各地旅游景点紧随其后,纷纷设置漆扇体验,一夜之间,漆扇“全国开花”。一生热爱“考古”的中国人这才发现,原来这次相见,其实是重逢——2024年的春晚上,主持人们在串场时手里拿着的题字“上春山”的折扇,原来是非遗传承人染画的漆扇。
虽然是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作,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漆扇本身并不是非遗,全国各地传承下来的大漆制作手工艺才是非遗,譬如金漆镶嵌技术、北京雕漆、云南彝族髹漆等等。
这些大漆原材料价格不菲,很难大批量用作旅游纪念品,但做漆扇使用的是稀释后的大漆,分量又少,所以成本不高,自然能够让更多人乐于体验。
换言之,漆扇实际上是用非遗制作出的原料结合现代体验,做出的新中式手工。虽然仅仅是新中式,但足以窥见中式审美的一隅天地。
扬州漆扇的火爆,只是中式审美正在崛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漆扇等非遗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带来持续的新奇体验,同时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同样,刻章、簪花围、鲁派内画等非遗技艺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共同推动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书院门·刻章
陕西,书院门的手工刻章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引来追捧。刻章,或者说篆刻,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它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证明了刻章技艺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这也表明刻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在陕西书院门,刻章艺人们承袭了古老的刻章技艺,并不断创新发展。他们使用的刻刀锋利而精巧,石材则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天然石材。在刻制过程中,艺人们需要根据文字的结构和章法的布局,运用不同的刀法和技巧,将文字雕刻得既准确又生动,成品或古朴典雅,或清新秀丽,或雄浑豪放,充分展示了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泉州·簪花
福建泉州,蟳(xún)埔簪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潮流。蟳埔簪花,作为泉州蟳埔女的一种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泉州丰泽区蟳埔女习俗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簪花围是泉州蟳埔当地女性佩戴的一种鲜花头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其中发簪由鱼骨、象牙制成,花围所用的鲜花则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被形象地称为“头顶上的花园”或“流动花园”。
它不仅是蟳埔女服饰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同时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2023年,赵丽颖一组簪花围照片在网络走红,掀起簪花围热潮,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蟳埔村的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今生戴花,来世漂亮”的美好愿景也让这一习俗被更多人喜爱与体验。
淄博·鲁派内画
还有此前爆火的淄博,更是因为书画艺术,为当地的旅游输入新的活力。
淄博书画,特别是“鲁派内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鲁派内画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种独特工艺,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荣九从北京带入并发展。这种技艺利用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被誉为神奇的、瑰丽的、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鲁派内画的艺术特色与精髓概括下来主要体现在“釉”“融”“贵”“满”“妙”五个字上。釉彩颜料克服褪色弱点,提升收藏价值;融合书法、绘画、雕刻技艺,展现综合艺术美;色料珍贵多样,突显地域特色;构图饱满,线条流畅,作品场面宏大;寓情于景,结合传统与现代审美,赋予作品深厚意境。
这些传统艺术的走红,背后是国人对中式审美DNA的觉醒。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开始更加珍视那些属于自己文化根脉的东西。而这些事物的崛起,不仅仅是对传统的一次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次展望。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陈旧过时,而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出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精品书籍,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传统艺术在未来能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好书推荐
《民间刺绣的历史传承与造型风格》
推荐理由:本书主要论述了民间刺绣的发展历史,民间刺绣的民俗文化、民间刺绣的对外传播,刺绣的审美、鉴赏与收藏,民间刺绣工艺,民间刺绣针法,民间刺绣的流派造型风格与传承等内容。
中国刺绣不但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其中还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充分体现着当地农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可以为我国各地民俗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鲜活的参考材料。本书思路清晰,内容有层次有条理,理论阐述深入浅出,使读者易读易懂且不失趣味。是一部有特色且不可多得的民间刺绣研究著作。
《纤丝美寓——中国民间缠花艺术与传承》
推荐理由: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成果,受到多个项目的支持,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有一定意义。
许多记忆正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洪流之中,中国民间缠花的源头难以定格在何时何地何因,相关图文史料匮乏,两岸缠花在民间呈孤岛状幸存,岌岌可危。2013年笔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山缠花”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研究开始,从民间开展田野调查。剖析缠花工艺的“基因序列”,取证地方志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通过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等方式采集传承人群口述资料。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了上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的纹样,下至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瓷器、织物上的纹样,共80种,近200张中国经典纹样。
这些纹样包括兽面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具象纹样,还包括万字纹、几何纹等抽象纹样。书中对每一种纹样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讲解了其结构和应用。每一张纹样图都经过重新设计绘制,并拆分了单独纹样,提取了中国传统色谱的色值,以方便读者理解和使用,亦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美术从业者及设计师等的参考用书。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推荐理由: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旨在向读者讲解有关传统服饰的知识。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服饰也在此行列,特别是随着汉服及古装剧的热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好奇与探求的欲望也在增加,那么真实的古装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作者通过古代服饰、近现代服饰、妆容饰品、衣料工艺、影视剧中的古装等五个部分,用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论证和丰富的图片,结合众多古代绘画、壁画及雕塑等,讲述中国服饰的点点滴滴,为读者展现中国服饰的美。
《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
推荐理由:本书以文图视频为载体,通过记述一系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故事,再现了这些老艺人的风骨。
书中有创新龙泉青瓷的夏侯文,漆画针刻高手郑修钤,潜心钻研景泰蓝的钟连盛,弘扬蔚县剪纸文化的高佃亮,再现竹编风华的何福礼,为云锦织梦的金文,妙手做面塑的朗志丽,雕刻出鬼斧神工象牙的李定宁,以及绘制唐卡藏画的娘本,做出精美刺绣的张美芳……这些老艺术家们大多数从幼时便置身于民间文化的沃土,汲取祖辈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的精华,对一门手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投入大半生的心血来进行研究。这些技艺在他们的手中得到传承,创新,以至发扬光大,并传授给下一辈新人。
• END •